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悦读文库上搜索。
小石潭记柳宗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2)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能力目标:1) 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2) 充分利用工具书翻译文言文的能力3) 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4)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1) 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2) 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1)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2)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2、教学难点1) 解析文章的思想内涵, 和文章的写作方法, 特别是寓情于景的写法2) 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3) 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3、教法设计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4、学法指导合作探究诵读品析5、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请学生背诵江雪,回忆作者柳宗元2、柳宗元不仅诗歌写得好,他的散文写得更好。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第 1 页共 5 页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 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 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 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2、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3、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注意朗读节奏三、引导讨论,完成目标学习第一自然段1、齐读,讨论,释疑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可先找出课文原句)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发现小石潭的过程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这些动词起到什么时候作用?明确:行闻伐取下见(先闻水声,后见潭水)层次井然,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地方,为下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用大的事物比喻小的事物,写出潭底石的千姿百态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边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青翠的树木, 碧绿的藤蔓 , 树盖着藤 , 藤缠着树 , 迎风摇动 , 相互连缀 , 参差不齐 , 摆来飘去 .(5) 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四、板书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 ( 动词准确 ) 移步换景的写法五、作业1、翻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整理此段的一词多义字3、背诵第一段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 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 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 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 .1、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第 2 页共 5 页( 2)游鱼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 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3)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 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 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 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 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 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 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 可是通过对鱼儿、 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 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 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 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4)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
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 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水的清澄动静结合特写镜头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4、讨论以下问题:(1)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 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5、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6、讨论以下问题: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 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 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第 3 页共 5 页明确: 是 的另一种表 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 被 ,心中 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 , 而寄情山水正是 了 脱 种抑郁的心情;但 种 竟是 的,一 凄清 境的触 , 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 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 ) 寓情于景8、文章 尾是 同游者,是游 常用的一种格式三、 全文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如此佳景,却无人 ,真正是“养在深 人未 ”啊!而寂寞 她如此美 !柳宗元探山 水,“ ”, 得如此佳境,却 她是如此“冷冷清清”, 想到自己的 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合介 作者当 的境遇:柳宗元参与改革失 后被 , 心中 平, 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 的自然景物曾使他 忘 愁苦, 但 种快 究是 的, 一 凄清 境的触 , 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 的柳宗元: 忧伤愤懑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形似写景, 写心四、第二 板 潭中景物特写 潭水:清澄, 面描写游 : 静 合小潭源流形象比 溪身:曲折蜿蜒岸 :参差不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五、布置作 1、仿写:运用本文学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描写一 景物, 不少于 200 字2、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 的笔, 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同学 利用 外 , 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走近他 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 第三 ( )1、古今异 去: (古)离开(今)前往,到某 怡然:(古)静止不 的 子(今)痴呆或深思的 子小生:(古)年 人(今) 曲 中的一种角色2、 一 多 以:全石以 底(介 ,用)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 )以其境 清(介 ,表原因) :全石以 底( ,当“作 ” ) 坻, , 堪, 岩 ,“成 ”)清:下 小潭,水尤清冽(形容 ,清澈)以其境 清(形容 ,冷清)可:潭中 可百 (副 ,大 )不可知其源(助 ,能 )差:参差披拂(形容 , 短不一)第 4 页共 5 页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翻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闻水声,如鸣佩环是)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天涯若比邻是)5、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6、背诵全文第 5 页共 5 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石潭记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