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构造学研究历史.pptx
《中国地质构造学研究历史.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构造学研究历史.pptx(22页珍藏版)》请在悦读文库上搜索。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地质构造学研究历史,2021,年,1,月,中国的五大地质构造学派,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张伯声,二、地质力学李四光,三、多旋回构造运动说黄汲清,四、断块构造学说张文佑,五、地洼学说陈国达,其他地质构造学派,六、幔枝构造及其成矿规律,牛树银,七、液态矿源说、二次迁移论,张秋生、周乃武,全球最流行的构造学说,八、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构造学派及主要代表人,波浪状镶嵌构造说是一种阐明地壳的统一构造格局及地壳运动规律的假说,由张伯声于,1962,年提出他认为,整个地壳的构造是由大小不同的地壳块体和大小不同的活动带镶嵌而成的复杂构造图案,称为地壳的镶嵌构造同一级别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相间分布,在构造地貌上显示峰-谷起伏及疏-密相间,并具有近等间距性,称为波浪状构造全球地壳表现为几个系统的一级套一级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的定蓑排列,因而在几个方向上表现出一级套一级的波浪状构造地壳几个系统的、从宏观到微观级级相套的地壳波浪状构造的交织与叠加,形成了十分复杂、但有一定规律的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张伯声,上地幔的波动;,地球的脉动式演化同各圈层的形成与演化的关系;,拉长与压缩构造(即裂谷与推覆构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波动式互换;,地球驻波运动与地磁极性倒传的必然联系及其细节;,气候变迁或波动的细节及其同海侵-海退、造山和岩浆事件相耦合的程度;,地球化学旋回同成矿作用的时空波动规律;,灾变事件的周期性及其同更大体系波动式演化的关系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遇到的主要问题,地质力学是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研究中国和东亚构造的基,础上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一种构造地质学说它主要是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现象,研究地壳各部分构造形变的分布及其发生、发展过程,用来揭示不同构造形变间的内在联系地质力学注重构造体系的分析,特别是活动构造的活动规律和动力来源,以及断层、褶皱等构造形迹形成的力学机理的分析,也注重研究地应力和地质因素对岩土工程的力学分析的影响,地质力学对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对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研究有积极意义地质力学李四光,地质力学既研究地壳运动产生的各种形变现象的规律,也研究由地壳运动产生的物质的变化规律,以及两者的相互联系反映地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是它考察研究的对象,包括构造体系的规律、海洋运动的遗迹、岩浆活动的现象、变质岩带的发生和矿产的形成等。
地质力学的研究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构造体系的深入调查研究;,2,、全球大地构造体系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与各种构造体系同时发生的沉积建造、岩浆岩建造、变质岩建造和矿产资源的成生联系;,3,、古生代以来全球大陆运动和海洋运动问题;,4,、地壳运动问题地质力主要研究的内容,地质力学在矿产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地震地质、地热地质以及地区稳定性研究方面,特别是对中国石油、煤田和若干金属矿产的预测以及解决重大工程建设和大型矿山开发中遇到的地质问题,都起了重要作用但李四光在著作中提出的一些地质问题,如地壳运动规律,地壳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在运动中的相互联系,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等,迄今还没有解决地质力学的优点及遇到的主要问题,多旋回构造运动说简称多旋回说,是一种关于地壳演化规律的学说,1954年黄汲清在其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正式提出该学说认为,一个地槽系的发生,发展到结束,不只经历一个而是若干个构造旋回(即多旋回),才逐步转化成褶皱系的多旋回构造运动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概念广义的多旋回,在空间上说是全球性的,在时间上说包括巨旋回、旋回和亚旋回;,狭义的多旋回,在空间上主要指一个地槽系,在时间上指一个巨旋回之内的多旋回发展。
多旋回构造运动说黄汲清,多旋回说是在地槽地台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了地壳呈多旋回开合向复杂方向演化的规律由于构造运动是多旋回的,必然导致产生相应的多旋回岩浆活动和多旋回沉积作用等多旋回岩浆活动,必然导致生成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各种有用矿产多旋回沉积作用,必然导致生成与沉积作用相关的各种有用矿产如“多层生油,多层储油”的提出,就是多旋回说在石油地质工作中的具体化多旋回构造运动说的优点,断块构造说是一种关于地球岩石圈构造及演化的大地构造理论,是张文佑于,1974,年提出的它是以地质力学为基础,吸取了地槽地台学说和板块构造学等的有关内容,在研究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特征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断块构造坚持地质力学分析与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地质力学分析是基础,强调各构造要素的空间组合;地质历史分析是综合,着重各类地质体的时间演化断块构造学说张文佑,断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固结之后,断裂活动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断块就是被岩石圈中不同深度的断裂及层间滑动断裂所切割成的块体,各块体之间在物质组成、构造滑动性和地质演化诸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断块构造说强调块缘的形成与形变研究,因为它们是认识断块形成演化及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主要标志;同时也重视块内结构不均一性的研究,因为块内各种不均一地质因素,都可在同一区域应力场情况下导致块内应力的分布形式和边界条件的变化,使块内应变图像变得十分复杂。
断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地球深部地质作用过程;不同层次层间滑动断裂的活动方式及其机制;,断块的运动方式(包括幅度和速率)与时间演化的统一及其所伴生的形成与形变分析;,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演化模式及其动力学问题等,并加强全球地质的对比研究断块构造说将通过以下问题 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地洼学说是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陈国达院士所倡导的学说该学说认为,自,1859,年以来,,地质界传统的理论是大陆地壳大发展过程只有两个阶段:先出现活动区地槽区,后来变为“稳定”区地台区1956,年,陈国达在总结中外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演化进入了新阶段,经受断裂作用和拱曲作用后所形成的狭长形或长圆形的凹地或凸起,其大地构造性质既非地台区,也与地槽区有别,而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是大陆地壳的第三构造单元因它是地台区向活动区转化的产物,故取名为活化区;又因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区内出现地洼盆地,故称地洼区地洼学说陈国达,地洼学说认为,在地壳演化史上,不只活动区可以转化为“稳定”区,而“稳定”区也可转化为新的活动区大陆地壳的发展过程,并非如地槽地台说认为的那样,直线地仅由地槽阶段发展到地台阶段,而是多阶段、螺旋式的升进。
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之间的互相转化递叠,按照“否定之否定”法则向前发展,这叫“动、定转化递进律”它的力源机制在于上地幔软流层的物质运动,叫散聚交替说,它与板块构造活动有关地洼学说认为,地洼阶段是一个重要成矿期,其特点是形成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分散元素及放射性元素等矿床;汞、氟、金刚石等也很重要世界上80%的钨、85%以上的钼、50%的锡、40%的铜产于中、新生代;金刚石以中生代为产出的高峰期地洼盆地中也产生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石膏、盐,以及沉积铜、铀、铁等矿其矿床特点常以小面积内可以集中大储量著称地洼学说的主要观点,本专著是近年来对华北地台北缘地壳演化及成矿规律方面的较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作者应用,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地质科学前沿理论对该区地壳演化、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聚,集与成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金、银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控制因素,解剖了若干典型矿床,划分了,金、银多金属矿床类型,分析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共生组合关系,建立了成矿系列,归纳出了成矿模式,,总结了成矿规律,圈定了成矿集中区,提出了新的找矿方向幔枝构造及其成矿规律牛树银,张秋生,中国矿床地质学家。
1929年8月21日出生于辽宁鞍山市,1987年12月28日病逝于从非洲、西亚归国的途中1953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矿床研究生班曾任长春地质学院教授,吉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91项中国工作组组长,第 247项国际工作组联合主席、第一主席等职张秋生长期从事早前寒武纪地质和成矿作用的教学与研究60年代从事江苏海州磷矿床成矿规律和辽宁翁泉沟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在我国首次发现了铈硼硅石70年代他对中国东秦岭地质历史、变质地质及成矿作用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证,提出多期变质变形和强期变质变形的观点,并发现了古生代蛇绿岩套80年代他深入研究辽宁东部早前寒武纪地质及矿产和辽东半岛早元古宙铅锌地质等,发现中国东北、华北早元古宙起始时间的非等时性特征,提出不同类型地壳样式及其对矿床或矿床组合控制的观点,以及前寒武纪时期的一种特殊的优地槽建造“辽吉岩套”他的中国早前寒武纪地质及成矿作用(1984)专著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其他主要著作还有中国江苏海州朐山系花岗岩化作用(1958)、中国东秦岭变质地质(1980)、矿源与成矿(1982)等液态矿源说、二次迁移论张秋生、周乃武,最早是前苏联人科兹洛夫斯基于,1983,年根据科拉半岛超深钻井实际资料为依据构想出来的地壳,5KM,以下深部为液态矿源赋存区,,1987,年张秋生深化该理论并提出古大陆边缘的地壳深部存在一个含金液态矿源层的假就,周乃武根据石油成油理论将其完善,认为液态矿源层可深达,15KM,之多,当地层抬升时,在合适条件下可进行二次迁移并成矿,并用于蒙东辽西、辽宁半岛及胶西北找矿实践,其中在对辽宁二道沟金矿找矿预测中也形成过专著。
液态矿源说、二次迁移论形成过程,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及分类,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又译“欧亚板块”)1、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块在向亚欧板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板块构造理论已被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但是,是什么力量驱动着板块作大幅度、持续运动的驱动力问题,意见还不一致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一、首先学习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纲要部分,主要是了解和掌握中国大地构造区划、各区成矿特征、构造演化等;掌握基本构造名词及结构构造特征,为下步学习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打好基础二、然后学习陈国达的成矿构造研究法,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如何根据构造情况分析应力,还原成矿时古应力场,同样也是为,下步学习勘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地质 构造 研究 历史
